“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这十年:回顾与展望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这十年:回顾与展望
1993年,中国石油等一批石油央企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扬帆出海,开启国际油气合作征程。经过多年实践,中国能源企业在油气合作规模、合作领域、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2013年,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给国际油气合作开辟了新空间。10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油气合作成为推进“五通”建设、深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取得系列新突破。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成果丰硕
油气合作是“一带一路”能源资源开发的核心组成部分。过去10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新项目70余个,开发亚马尔LNG、圭亚那Liza油田、巴西里贝拉深水油田等;建成伊拉克米桑油田、沙特延布炼厂等标志性项目,打造新一批“中国名片”;新项目三分之一以上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参与“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主体更加多元。
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运营和管理26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2022年油气作业产量3.8亿吨,较2012年翻了近一倍,为稳定全球能源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6国投资了100余个油气项目,2022年作业产量2.7亿吨,占海外总产量的70%。“一带一路”油气产能合作围绕“硬联通、软联通和心联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是带动了跨国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国企业建成横跨中国西北、东北、西南三大陆上油气运输通道,合计原油运力7200万吨/年,天然气运力1050亿立方米/年;连同海上通道的运输能力,助力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油气运输需要。这些油气通道将资源国、过境国和消费国紧密连接在一起,大幅提升了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二是构建了油气领域双多边合作交流平台。在加强与世界石油理事会、欧佩克、国际能源论坛(IEF)、国际燃气联盟(IGU)等重要国际组织交流与合作的同时,邀请战略伙伴参加“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圆桌会议等,强化政策对接,为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同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资金融通体系,通过持续推进海外项目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国内外金融平台的紧密合作,及时获得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授信额度,确保了“一带一路”重大产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三是推动了“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政策对接。中国企业研究“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战略规划,推动油气技术、标准对接。例如,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采用了中国企业起草的《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推动中亚管道顺利高效建设。
四是巩固了“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基础。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国家带动当地就业数百万人,平均员工本地化率超过85%,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当地,开展公益事业,支持社区发展,惠及人口超5000万。例如,中国石化利用其设备和施工经验,承建了沙特农业部历史上最大的水循环再利用项目,日净化20万立方米生活污水,将净水输送至附近最大的农业灌溉区,达地区灌溉用水量的45%,解决了该区域椰枣种植户缺水问题,惠及人口逾100万,为沙特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石油企业已经走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油气发展之路,取得以下四条主要经验。
首先,坚持战略对接是油气合作的基本前提。“一带一路”倡议与资源国的重大战略对接推动构建了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北极发展战略对接,促成了亚马尔LNG、北极LNG2项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发展行动战略”对接,使与中亚地区油气合作成为保障中国-中亚国家能源安全的可靠基石。
其次,坚持互利共赢是油气合作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坚持贡献资源国经济建设:例如中国石油自2008年起参与伊拉克油气开发,截至2022年底,累计生产原油近12亿吨,在贡献大量税收、助力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同时,推动伊拉克重回全球主要石油生产国出口国行列;坚持绿色发展:伊拉克艾哈代布项目引入高标准废泥浆先进处理系统,对油田钻修井泥浆进行无害化处理,成为伊拉克石油部推广的典范;坚持“授人以渔”:中国石油为伊拉克提供超过6.5万个本土就业岗位,培养各类工程技术服务人才8000余人;坚持跨文化管理:尊重合作伙伴不同文化,在中英伊三方联合投资的鲁迈拉项目中倡导“OneTeam,One Target”(同一个团队、同一个目标)理念,举办各类跨文化沟通培训班,培育三方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实现了项目稳健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国际化运作是油气合作的根本保障。中国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遵照油气合同执行项目,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按照国际规则规范和当地法律法规运作,提高合规经营能力。在合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建立形成了一套符合国际规则的规范化管理体系,并按照“集约化、专业化、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国际化运营水平。
最后,坚持专业化管理是油气合作的重要支撑。中国企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一项目一策”,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合作模式和合同模式。同时,依靠强大的技术与综合一体化能力,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展望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国际油气市场剧烈震荡,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能源安全问题更加凸显,能源转型加速,“一带一路”油气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展望未来,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统筹存量与增量,深化并扩大“一带一路”油气合作。“一带一路”沿线油气资源丰富,剩余油气可采储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特别是天然气储量占比超过70%,拥有多个超级油气盆地,是中国企业极为重要的油气合作区。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区域内多个超级油气盆地因其太阳能、风能资源潜力以及CCS能力也将成为重要的新能源合作区。
第二,充分利用多边机制,构筑新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和“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下,继续进行能源政策交流和项目对接,促进能源互利合作;在重点优先合作领域建立企业间交流机制,探讨油气、新能源等多领域合作;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和ESG标准,推进“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包容发展。
第三,加强国家战略对接,共同寻求油气合作新机遇。在双多边政策沟通机制下,继续对接资源国战略与合作规划,共同谋划“一带一路”油气合作新的发力点、结合点,深化传统能源项目合作,并向深水、天然气等领域拓展。
第四,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实现油气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促进新能源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国际合作;建设形成“油气+光伏”“油气+风能”“油气+地热”项目集群,孵化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小而美”清洁能源项目,打造互利共赢标志性工程。
作者陆如泉为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杨艳、罗继雨分别为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